最近总有人问我,说自己在网上看到"贷款诈骗"和"骗取贷款"这两个词,感觉像双胞胎似的分不清。说实话,这俩罪名放在法律条文里确实容易让人犯迷糊,但仔细掰扯掰扯还是有门道的。今天咱们就来唠唠它们的区别,重点说说普通人在贷款时怎么避开这些雷区。特别提醒大伙儿,有些行为表面上看着差不多,但真要踩了法律红线,后果可是天差地别!

图片由www.webtj.cn匿名网友分享
一、先整明白这两个"贷款罪"是咋回事
先说贷款诈骗罪吧,这玩意儿听着就吓人。简单来说就是有人从一开始就憋着坏心眼,用假材料、假证明去银行骗钱,关键是压根没打算还。比如张三伪造房产证贷了50万,转头就拿着钱去澳门赌场耍去了,这种就叫典型的贷款诈骗。
那骗取贷款罪呢?举个例子,李四做生意急着用钱,把自己店铺流水单上的数字偷偷改大了些,虽然最后确实按时还了贷款。这种情况就属于骗取贷款,虽然也用了不正当手段,但主观上还是有还款意愿的。
- 核心区别1:有没有非法占有的心思
- 核心区别2:实际还款能力是否真实存在
- 核心区别3:获得贷款后的资金去向
二、别小看这两个罪名的后果差异
上个月我老家有个案例特别典型。老王家儿子开厂子,拿假购销合同贷了200万,结果碰上疫情资金链断了还不上。最后法院认定是骗取贷款罪,判了三年。要是当初他家小子贷款时压根没打算还,直接拿钱去买房买车,那可能就要按贷款诈骗罪来判,刑期直接翻倍都不止!
这里有个关键点要注意:银行最终有无实际损失。比如虽然用了假材料,但按时还本付息了,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往贷款诈骗罪上靠。但要是从一开始就奔着不还钱去的,哪怕后来东拼西凑还上了,照样可能被追究责任。
三、普通人最容易踩的三大雷区
最近接触的几个案例,发现大伙儿最容易栽跟头的地方有这几个:
- 帮亲戚朋友做担保时随便签名,结果对方贷款材料有问题
- 为了通过审核,把收入证明上的数字"润色"了一下
- 听信中介说的"包装贷款",结果被卷进骗贷团伙
有个大姐跟我吐槽,说就因为在收入证明上多写了2000块工资,结果差点被银行起诉。虽然最后查清她确实有还款能力,但这事也折腾了小半年。所以说啊,千万别觉得材料造假是小事,现在银行的风控系统可不是吃素的。
四、遇到这些情况千万要当心
要是碰到下面这些情形,建议直接掉头就走:
- 中介说"包过""零门槛"的贷款服务
- 要求你提供完全虚假的证明材料
- 贷款到账后马上要转到其他账户
去年有个小伙子就是被所谓的"贷款顾问"坑了,对方说帮他做假银行流水,结果钱刚到手就被划走,最后落得人财两空。这种案例里,当事人往往既是被害者又可能变成嫌疑人,真是哑巴吃黄连。
五、守住底线才能保住钱袋子
我想说,预防这类法律风险的关键就两点:诚实守信,量力而行。现在很多网贷平台申请倒是方便,但越是容易拿钱的时候越要绷紧神经。填资料时多想想,这个数字有没有水分?提供的证明经得起查吗?还款计划现不现实?
最后给大伙提个醒,要是真遇到资金困难,与其动歪脑筋,不如老老实实跟银行沟通。现在很多金融机构都有延期还款政策,或者能协商调整还款计划。记住,解决问题的方法永远比问题本身多,千万别为了一时方便走上歪路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