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2015年的创业热潮,很多老炮儿都会感慨万千。那一年,移动互联网彻底爆发,O2O模式遍地开花,共享经济刚冒尖儿就火得一塌糊涂。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当年那些让人眼红的创业项目,看看哪些行业杀出重围,又有哪些经验能用到现在。搞明白这些门道儿,说不定能帮你少踩80%的坑!
图片由www.webtj.cn匿名网友分享
一、共享经济:从单车到充电宝的疯狂迭代
要说2015年最炸眼的,还得是共享经济。记得那时候满大街的橙色自行车吗?ofo和摩拜的补贴大战,愣是把两块钱的生意做成了百亿估值。当时有个段子特别火:"投资人见面不问融了多少,先问烧了几卡车自行车"。不过话说回来,共享充电宝倒是活下来了,现在成了商场标配。
- 成功关键点:高频刚需+轻资产运营
- 教训总结:别跟风搞伪需求(说的就是你,共享马扎)
二、O2O生死局:万亿市场背后的冰火两重天
那年做O2O的创业者,十个有八个在送外卖。美团和饿了么打得最凶的时候,白领们天天吃1分钱的黄焖鸡。但更多项目死得悄无声息,像上门美甲、宠物洗澡这些低频服务,用户习惯没养成,最后都成了炮灰。
有个做家政O2O的朋友跟我吐槽:"补贴停了订单就断崖,用户根本不留恋你的服务,只惦记那五块钱优惠券。"这话现在听着都心酸,但也说明个道理——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模式,烧钱就是自杀。
三、内容创业元年:微信公号造就第一批知识网红
现在看罗振宇的得到、十点读书这些大号,都得感谢2015年的微信红利期。当时有个神奇的现象:随便写篇鸡汤文就能涨粉过万,情感号接广告接到手软。有个做职场号的老哥,靠卖《月薪3000到3万的秘籍》课程,三个月买了宝马。
- 爆款公式:痛点+解决方案+情绪煽动
- 长期生存法则:持续输出专业价值
四、跨境电商:政策东风下的财富快车
2015年搞海淘的那批人,真是赶上好时候了。保税区政策放开那会儿,网易考拉、小红书这些平台,靠着正品低价+跨境直邮的噱头疯狂圈用户。有个做母婴代购的宝妈,从朋友圈小打小闹做到年流水千万,现在仓库都搬到保税区了。
不过后来政策收紧,很多小玩家被洗牌出局。这事儿告诉我们:吃政策饭的生意,得时刻备好Plan B。
五、智能硬件:从手环到无人机的技术狂欢
大疆在2015年彻底带火了消费级无人机,小米手环把价格打到79块,华强北的山寨货都卖不动了。当时有个做智能水杯的团队,能在杯盖上显示水温,融了2000万结果产品压根没量产。现在回头看,技术成熟度和用户接受度的时间差,坑了多少创业者。
- 硬件创业铁律:先做减法再做加法
- 避坑指南:别堆砌用不上的黑科技
给2025年创业者的启示录
复盘这些项目会发现,能活到现在的企业都有三个共性:解决真需求、建立护城河、控制扩张节奏。就像当年做共享充电宝的,虽然起步被群嘲,但人家抓住了"手机没电就焦虑"这个刚需痛点。
有个做社区团购的老板跟我说:"2015年那波O2O先烈,其实给我们趟平了路。现在做私域流量、搞团长制,本质上还是人货场的重新组合。"这话特别在理,创业这事儿啊,既要抬头看天,更要低头看路。
最后给句实在话:别光羡慕别人风口上飞,多研究那些摔下来的案例。毕竟在创业江湖里,活得久才是真本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