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奶茶店倒闭潮里坚持的老王,和靠宠物殡葬年入百万的小张,究竟差在哪?创业圈总在讨论风口、资本、模式这些表象,却鲜少有人捅破那层窗户纸——创业本质就是持续解决真问题的过程。本文带你穿透流量泡沫,从用户需求、资源整合到长期价值三个维度,拆解创业底层逻辑。正在纠结要不要辞职创业的你,或许该先看看这些血泪教训...
图片由www.webtj.cn匿名网友分享
一、创业不是追风口,而是解决真问题的马拉松
2025年共享单车大战时,我在北京中关村看到个魔幻场景:五颜六色的单车堆成三层楼高,运维师傅边拆锁边嘟囔"这帮老板钱烧得慌"。现在回想起来,这不正是伪需求催生伪创业的典型写照吗?
最近有个做社区团购的学员跟我诉苦:"明明照着兴盛优选模式复制,怎么三个月就崩盘了?"我反问他:"你小区张大妈真正需要的是便宜三毛钱的鸡蛋,还是有人帮她扛20斤大米上六楼?"
真实案例:
- 杭州「跑腿帮帮」团队专做老人代购,客单价仅15元却月入30万
- 郑州「深夜食堂」用改装三轮车做工地夜宵,单日流水破8000元
二、穿透表象的三个底层逻辑
1. 用户需求是起点,不是终点
很多创业者栽在"自嗨式创新",就像我见过个做智能花盆的团队,能监测200种数据但定价1999元。其实养花人的核心需求就三点:别养死、开花时发朋友圈、偶尔显摆园艺技能。
2. 资源整合是放大器,不是作弊器
认识个95后姑娘,靠倒卖临期化妆品起家。她没囤货没仓库,就做了三件事:
- 在豆瓣小组找货源
- 用闲鱼当展示橱窗
- 让快递站代发货物
这种轻资产模式反而让她扛过了疫情冲击。
3. 长期价值是护城河,不是口号
深圳有家开了8年的打印店,老板把周边所有公司的彩印标准都记在本子上。有次某公司急着要改LOGO色号,他脱口而出"潘通19-4052经典蓝对吧?"这种肌肉记忆式服务,才是别人复制不了的竞争力。
三、创业者的自我修养
跟百余位创业者深聊后,我发现能活过3年的项目都有共同特质:
能力维度 | 存活组表现 | 失败组表现 |
---|---|---|
认知迭代 | 每月参加行业闭门会 | 守着三年前经验 |
执行力 | 边测试边优化 | 等完美方案 |
抗压能力 | 发完脾气继续改方案 | 在酒吧买醉抱怨 |
上个月见了个做家政平台的创始人,他手机里存着3000多个阿姨的详细信息。问他怎么坚持下来的,他说:"每次看到客户家里的监控画面——阿姨在擦窗,孩子在写作业,老人安静晒太阳——就觉得这事值得。"
四、写在最后
说到底,创业就像在雾里找路。有人被霓虹灯吸引走向悬崖,有人盯着指南针走出迷阵。那些年入百万的生意经,拆解到最后不过九个字:真需求、勤迭代、慢深耕。下次再被"月入十万"的案例撩拨时,不妨先问问自己:我能为具体的人解决具体的问题吗?
(完)